说起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啊,咱们这些看着港片长大的老百姓,耳朵里肯定少不了“双周一成”这四个字。听着就像是约定俗成似的,周润发、周星驰、成龙,这三位爷,感觉就是那个年代电影圈里最厉害的、平起平坐的三驾马车,对不对?媒体也老喜欢把他们凑一块儿说,弄得大家伙儿都觉得,嗯,这三人就是一个档次的,代表了当时华语电影的最高水平。
可是啊,有时候咱们得较较真儿,扒开这些听起来响亮的名号,看看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拿“双周一成”来说,他们真的一直都是“一个级别”的吗?或者说,这个说法是不是只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某个特定的角度看才成立?这事儿,就像咱们武侠小说里老说“南慕容北乔峰”,听着挺对称挺厉害,可真要打起来,那乔峰的武功可是实打实的顶尖高手,慕容复跟他比,是不是真的一个档次,大伙儿心里都有杆秤。那“双周一成”在电影圈里,是不是也有点类似的情况呢?
咱们先得弄明白,“双周一成”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实挺简单,就是因为在整个九十年代,香港本地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冠军,大部分时候都被这三位给拿下了。所以,在香港观众眼里,他们仨确实是呼风唤雨、票房号召力最强的几个人。这个名号,可以说就是香港本土市场给他们封的。
但是啊,咱们得知道,拍电影这玩意儿,投资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动不动就是大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光靠香港那么点儿大的地方,票房能收回多少钱啊?九十年代的港片,要想赚钱,甚至赚大钱,主要还得靠外面的市场。所以,判断一个影星在那个年代的商业号召力,光看香港本土票房,那就像是管中窥豹,看不全的。
那么问题来了,走出香港,到其他地方看看,这“双周一成”的表现是不是还像在香港那样,都是一个级别的呢?咱们就得用数据说话,看看他们在几个关键的海外市场,到底谁更厉害。
先说说台湾市场吧。
说句实话,九十年代的港片,台湾那边儿的市场可是个大头,甚至比香港本土市场还要重要。很多电影能不能回本甚至大赚一笔,就看在台湾卖得好不好了。那咱们“双周一成”在台湾的表现怎么样呢?
咱们看看数据。整个九十年代,除了1990年成龙大哥没新电影上映,剩下的每一年,台湾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冠军,几乎都被成龙大哥的电影拿下了!这可不是偶然,这说明成龙大哥在台湾观众心里,那是绝对的票房保证,号召力强得不得了,可以说是把持了整个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市场,是当之无愧的“票房之王”。
再看看周星驰星爷。星爷在台湾当然也挺受欢迎,电影也卖得不错。整个九十年代,他的电影有十几部都进了台湾年度票房的前十名。这个成绩很好了,说明他在台湾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观众基础。但是,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下来,星爷在台湾就是没拿过一次年度票房冠军,最好成绩也就是个第二名。这就跟成龙大哥那种几乎年年冠军的统治力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
周润发发哥呢,他在1990年成龙大哥没片子上映的时候,凭借《赌神》在台湾拿过一次年度冠军,那会儿发哥也是风头正劲。不过后来他去好莱坞发展了,在九十年代后期的港片数量就少了很多,没法儿跟成龙、周星驰那样,在整个九十年代都保持高产和高竞争,所以不太好拿来直接对比整个九十年代的表现。
这么一看,光是在台湾这个最重要的市场,成龙大哥的表现就跟周星驰、周润发拉开了距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再看看韩国市场。
除了台湾,九十年代的港片在韩国也很受欢迎,也是一个挺大的市场。虽然韩国那边儿统计票房习惯按观影人次来算,跟咱们按钱算不太一样,但人次多,就说明看的人多,电影受欢迎程度高,这也能反映号召力。
咱们看一个当时在韩国上映的华语电影的榜单,虽然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权威的官方数据,但也能大概看出来谁的电影更受欢迎。这个榜单里啊,排在前几十名的华语电影里,成龙大哥的电影占了十多部!周润发发哥也有几部上了榜。那周星驰星爷呢?据说这个榜单里,星爷主演的电影,只有一部跟刘德华合作的《赌侠》勉强挤了进去。
这个数据虽然不完全,但也能说明个问题:成龙大哥的电影,在韩国观众那里也是特别吃香,号召力很强。周润发也有一定的市场。而周星驰的电影,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跟成龙大哥比起来,确实有明显的差距。
最后,咱们来看看总票房,就是把各个市场的钱加起来算个总账。
光看单个市场可能有点片面,那咱们就看看整个九十年代,所有港片加起来的总票房排行榜。如果能进这个榜单,特别是排名靠前,那才说明这部电影是真的卖座,演员是真的有号召力。咱们就看一份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总票房排名前五十的榜单,看看这三位爷的表现。
这个榜单里啊,成龙大哥一个人就有十多部电影上榜!更厉害的是,在这前五十名里,排在前十名的电影,成龙大哥的电影占了绝大多数!几乎是霸榜了。这说明成龙大哥的电影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部都是超级大卖,商业价值高得惊人。
周星驰星爷呢,也有十多部电影上榜,数量跟成龙大哥差不多。但看排名,星爷上榜的电影里,排名最高的也只排在二十名开外。也就是说,虽然星爷电影卖得也不错,能进前五十,但跟成龙大哥那种动不动就冲进前十甚至前几名的能力比,还是有差距的。
周润发发哥呢,上榜的电影数量就少一些了,排名最高也在十几名。这主要是因为他后来去好莱坞了,九十年代后期的电影数量确实比前两位少很多。
这么一比较,从整个九十年代的总票房来看,成龙大哥简直是独一档的存在,他的商业号召力和电影卖座程度,跟周星驰、周润发拉开了非常大的距离。所谓的“双周一成”一个级别,在总票房这个维度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所以啊,说来说去,“双周一成”这个说法,可能更多的是描述他们在九十年代香港本土市场的辉煌,以及他们在香港观众心中的地位。但在更广阔的华语电影市场,包括台湾、韩国以及全球其他地方的票房表现,他们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尤其是成龙大哥,凭借他在动作喜剧上的独特风格,加上全球市场的推广,他的商业影响力在九十年代是遥遥领先的。
有些粉丝可能因为周星驰在香港拿了五次票房冠军,就觉得他是九十年代票房号召力最强的,甚至没有之一。但咱们得看全局啊,不能只盯着香港那一个地方看。周星驰在香港确实厉害,但出了香港,到台湾、韩国这些重要市场,他的电影商业表现跟成龙大哥比起来,确实有差距。而且,据说周星驰的电影在台湾市场后来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不像前期那么吃香了,听说跟某部电影在台湾赔钱有关。
周润发呢,因为后期电影少了,没法儿跟前两位做完整的比较。
如果非得给九十年代的华语影星排个票房号召力的队,从商业成功的角度看,可能还真不是“双周一成”并列。更符合数据现实的,或许就像有人说的,成龙大哥自己一个梯队,接着可能是李连杰一个梯队(他在海外和华人市场也很有号召力),然后才是周星驰一个梯队。
所以啊,大伙儿以后再听见“双周一成一个级别”的说法,咱们心里就有数了。这个说法更多是在说他们在香港的地位,但如果看整个九十年代华语电影的商业版图,特别是票房号召力,他们仨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成龙大哥在商业上的成就,在那个年代确实是无人能及的。
启远网-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股票免费配资搜加杠网-股票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