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牺牲76年,家人一直拜错方向,一张发黄喜报揭开惊人真相
有时候,历史的真相就藏在一张发黄的纸片里,或者一个被写错了的地址里,一错,就是大半个世纪。
高家人就是这样,整整76年,每逢祭日,他们都会朝着潍坊的方向,烧纸磕头,寄托对先辈高春发的哀思。他们以为,那是英雄长眠的地方。可他们不知道,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这一切的偏差,源于一份官方档案。1983年,淄川区政府给高春发烈士换发了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1948年4月,在山东省潍县战斗中牺牲。白纸黑字,谁会去怀疑呢?
可怪就怪在,家里老一辈的记忆,跟这个时间点对不上。高春发的独子高兴福,是1947年5月出生的,是个遗腹子。按照老人的说法,孩子出生前两个月,高春发就已经牺牲了。这么一算,牺牲时间应该是在1947年的3月份左右,跟证明书上的“1948年4月”差了一年多。
时间,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无情的拷问者。差了一年,这背后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场战役,两种人生结局。高春发的孙子高军,心里一直揣着这个疙瘩。父亲在世时,只是默默地朝着潍坊的方向祭拜,或许是不愿触碰那段惨烈的往事。但到了高军这一代,他觉得,必须给爷爷一个真正的“说法”。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高春发,1921年生在山东淄川牟村一个穷苦人家。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想活下去,就得拼命。他爹高千昌为了糊口,早年就闯了关东。高春发从小就听着父亲和叔伯爷爷高德隆在东北组织义勇军打鬼子的故事长大。
高德隆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在东北拉起过队伍,跟日寇真刀真枪干过的汉子,担任过辽宁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八路军的司令。后来队伍被打散,他还被日军特务追杀,这才被迫潜回山东老家。血液里的那股子不屈不挠,算是高家的传承。
鬼子打进淄川后,高德隆和他兄弟高千昌,就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三十多人的便衣队,扒铁路、炸桥梁,专门跟鬼子对着干。高春发耳濡目染,看着鬼子汉奸在村里横行霸道,烧了他叔伯爷爷的房子,打残了他家的兄弟,那股子怒火早就憋在胸口,快要炸了。
他天天盼着八路军的队伍。当时廖容标将军率领的山东纵队四支队就在附近活动,打县城、拔据点,威名赫赫。尤其是听说有个八路军战士为了保护老百姓牺牲,少年高春发的心彻底被点燃了。他觉得,这才是爷们该走的路。
1941年3月,机会来了。四支队的队伍秘密来到牟村招兵,刚满20岁的高春发二话不说,就要报名。他爹高千昌心里一百个舍不得,这是家里的独苗啊。可他更明白,国难当头,只有跟着共产党,打跑了侵略者,才有家可言。这位父亲,含着泪,把儿子送上了战场。
战场,是个能把铁水淬炼成钢的地方。高春发从一个热血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所在的部队,后来几经改编,成了鲁中军区四师十一团,一直是插在敌人心脏地带的一把尖刀。
1943年秋天,沂水石岚伏击战,高春发所在的营负责抢占制高点。鬼子仗着火力猛,玩了命地反扑。阵地眼看就要丢了,高春发吼了一声,第一个跳出战壕,端着刺刀就冲了上去。那真是刀刀见红的白刃战,他一口气捅翻了两个鬼子,硬是把敌人的气焰给打了下去。
说来也悬,混战中,另一个鬼子的刺刀也捅了过来,万幸扎在了他的皮带上,只是受了点轻伤。捡回一条命的他,变得更加悍不畏死。因为作战勇猛,他多次立功受奖。
时间推回到高军这边。为了解开爷爷牺牲的谜团,他开始四处奔走,查阅资料。转机出现在2023年2月,一位朋友在山东省档案馆,翻到了一份1954年手写的《排级烈士登记名册》。这份比1981年烈士名录早了27年的档案,记载得更为详尽。
在这份档案里,高春发(当时登记为高春法)的资料写着:“八纵一连,排长”,牺牲地点是“潍县北磪庄”,但在最后的备注栏里,赫然出现了三个字——“莱芜战役”。
“八纵”和“莱芜战役”这两个词,像两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高家人心头几十年的迷雾。高军立刻去查阅华东野战军的战史。这一查,一个巨大的矛盾点浮现出来:1948年4月的潍县战役,是许世友司令员率领的山东兵团打的,参战部队里根本没有第八纵队!八纵当时隶属于粟裕司令员的外线兵团,正在别处作战。
一个根本没参加过潍县战役的部队,怎么可能会有战士牺牲在那场战役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当年的登记,出错了!而备注里的“莱芜战役”,很可能才是真正的答案。莱芜战役,1947年2月20日到23日,这个时间点,恰好能对上高春发牺牲两个月后,儿子出生的时间线。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一切都还只是推测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所有谜团迎刃而解。高军的弟弟高进,在家里翻出两张被珍藏了几十年的复印件。
一张是“喜报”,上面写着:“高春法同志积极为人民服务,英勇杀敌,建立战功,当选为战斗模范。”落款是“山东鲁中军区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另一张是随喜报一同发来的慰问信,落款时间是“二月十七日”。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就是1947年。这份“战斗模范”的喜报,不仅是英雄的荣誉,更是一把解开历史谜题的钥匙。它精准地定位了高春发在1947年初所在的部队——鲁中军区四师。
根据战史记载,鲁中军区四师在1947年1月,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战役。这是一场硬仗,四师十团配合兄弟部队,全歼了国民党精锐整编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还活捉了师长马励武。高春发正是在这场血战中,凭着过人的英勇,被评为师级“战斗模范”。
鲁南战役刚结束,部队就迎来了整编。1947年2月3日,高春发所在的鲁中军区四师,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他所在的团,也变成了六十五团。至此,档案上“八纵”的记录,和喜报上“鲁中四师”的记录,完美地串联了起来。
八纵刚成立,就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下一场大战——莱芜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运动战的经典之作,陈毅元帅曾豪迈地说:“蒋介石的算盘,我们把它颠倒过来打!”我军以伤亡八千的代价,在短短三天内,全歼李仙洲集团七个师,共五万六千余人,创造了惊人的战绩。
根据战役记录,1947年2月23日,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在李仙洲的带领下,于近二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北突围。高春发所在的八纵二十二师六十五团,正是负责围歼这股敌人的主力之一。
据家人回忆,高春发是在带领全排冲锋时,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不幸牺牲的。而敌军大规模动用飞机轰炸,恰恰就发生在23日中午的总攻阶段。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时间和地点。
那么,“潍县北崔庄”又是怎么回事?调查人员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个笔误。当年的莱芜口镇东北方向,就有一个村子叫“北崔家庄”,正好处于围歼李仙洲集团的核心战场。当年的登记人员,很可能在匆忙之中,将“莱芜”误记成了“潍县”。
至此,真相大白。高春发烈士,这位“战斗模范”,并非牺牲于1948年的潍县,而是牺牲在1947年2月23日莱芜战役的炮火中。他用年轻的生命,为这场载入史册的大捷,献上了最后的忠诚。
2023年8月24日,高春发烈士的英名和遗物,被郑重地安放在了淄川区烈士陵园。他的事迹,也被陈列在陵园的英模展厅。英雄,在牺牲76年后,终于“回家”了。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今天去追寻一个烈士的牺牲细节,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不只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告诉后人,那些写在史书上的冰冷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勇敢、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值得被我们每一个人,用最准确的方式,永远铭记。
启远网-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股票免费配资搜加杠网-股票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